旋風除塵器內部的流場特性和粉塵粒子分離理論,十分復雜。國內外學者大量的實驗研究和應用開合,特別是近15年來,空氣動力學理論與計算機科學理論的科學結合,推動了旋風除塵技術的科技進步,模型試驗揭示了旋風除塵器流場特性與除塵規律。旋風除塵技術,歷經沉降分離理論、平衡軌道理論和邊界層分離理論的認識過程。在邊界層分離理論指導下,正確組織旋風除塵器內部流場的層流特性,**旋風除塵器內部結構的幾何相似,控制和消除旋風除塵器內部流場的紊流影響,建立旋風除塵器內部流場的邊界層條件,實現旋風除塵器的高效運行。
宏觀上理解,含塵氣流以15~25m/s的高速度從進口進入后,由于受到外圓通上蓋及內圓桶壁的限流,迫使氣流做自上而下的旋轉運動,通常把這種運動稱為外旋流。在氣流旋轉過程中形成很大的離心力。塵粒在離心力的作用下,逐漸被甩向外壁,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外壁面旋轉下落,直至貯灰箱。旋轉下降的外旋流因收到椎體收縮的影響漸漸向中心匯集,下降到一定程度時,開始返回上升,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的旋轉運動,一般把這種運動稱為內旋流。內旋流不含大顆粒粉塵,所以比較趕緊,可以經內筒排向大氣。但是由于內、外量旋轉氣流的互相干擾和滲透,容易把沉于底部的粉塵又帶起。其中一部分細小的粒子又被帶走。這就是除塵器內的二次飛揚現象。為減少二次飛揚,提高除塵效率,在圓錐體下部往往設置阻氣排塵裝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