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了港珠澳大橋實在太方便了
開通半年、日均出入境旅客超4萬人次、總客運量超800萬人次、驗放車輛超25萬輛次……2018年10月23日,歷時9年艱苦建設,全長
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,飛架伶仃洋,將碧波化作通途。“有了大橋,實在太方便了。”肖先生是港珠澳大橋通車后,*位從香港入境珠
海的旅客。由于工作原因,他經常往返于香港、澳門、珠海三地。“以前來趟珠海,得從香港經深圳,走廣深高速繞一大圈,起碼需要
三四個小時,現在只要半小時,真是很便捷。”對標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流灣區和級城市群,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既是先決
條件,更是有力支撐。在“一國兩制”框架下,粵港澳三地*次合作建設的**跨海交通工程——港珠澳大橋,奏響了灣區崛
起的嘹亮先聲。
“這座全球長的跨海大橋,集三地之力、融三地之智、便三地之民,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代表性工程。”港珠澳大橋管理局黨委
書記朱永靈說,三地優勢互補、互利共贏,在大橋建設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。舉世矚目的工程,亦如同一根巨型杠桿,撬動珠江
兩岸創新勃發。這55公里連接的不僅是粵港澳三地,未來因它而形成的5.6萬平方公里區域,將是繼東京灣區、紐約灣區、舊金山灣區之
后,世界經濟版圖上又一個閃耀全球的經濟增長珠江的水,香江的風,濠江的燈火,相映成一幅生生不息的意象。港珠澳大橋通車后,
珠海成為內地與港澳陸路相通的灣區城市,更加緊密地融入全國全省發展格局之中,在推進粵港澳合作等方面優勢更加凸顯。
近年來,珠海以港珠澳大橋為**,積極謀劃推進伶仃洋公鐵通道、黃茅海大橋、廣江珠澳高鐵、廣中珠澳高鐵、對接廣州地鐵18
號線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,加快形成內聯外通、緊密銜接、高效通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打造大灣區“一小時交通圈”,提
升城市集聚輻射能力。
“借助港珠澳大橋的‘穿針引線’,不僅是三地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,更將加速國內外創新資源和高端要素的流動和集聚。”中山大
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港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袁持平認為,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,為珠海優化資源配置、深化創新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
和強大動力。